(success)

浅议网络环境下区域文化馆信息资源的共享共建 ——以北京为例

时间:2018-07-27 10:49 作者:whg 次阅读 来源:金东区文化馆


 

内容提要:文化馆作为基层文化事业单位,长期以来,各文化馆各自为政、条块管理,这种多元分散的传统管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在新形势下,文化馆应顺应当前信息资源共享的趋势,加强区域合作。本文从开发慕课资源等角度出发,探讨区域文化信息资源的共享共建问题。

关键词:文化馆  信息资源  共享  共建

 

     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我们的生活被各种共享服务所包围。中共十八大报告6次提到了“共享”的概念:“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巩固社会团结的基础需要“共享”。文化馆作为基层文化事业单位,长期以来,由于行政属地管理,各文化馆各自为政、条块管理,这种多元分散的传统管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在新形势下,文化馆应顺应当前信息资源共享的趋势,加强区域合作,对自身的管理模式加以创新。本文以北京市为例,分析文化馆当前在区域合作和资源共享方面的现状,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创新思路。

   一、当前北京各区县文化馆信息资源建设存在的问题

随着国家对数字化资源的大力推行,全国各地也掀起了建设数字文化馆的热潮,如安徽省数字文化馆、马鞍山数字文化馆、宁波数字文化馆等等作为试点建设单位已经初步建成并投入使用,北京市作为全国文化、艺术中心,但在数字文化馆建设方面,尤其是区域文化馆信息资源共享共建方面要远远落后于其他先进地区。

1.信息资源建设不均

目前北京市16个区县中共有19个文化馆,只有少数文化馆的网站功能建设比较完备,具备信息发布、艺术欣赏(含视频点播)、活动开展、咨询指导等功能,但部分文化馆虽然也启动了网站建设,但网站长期无人维护,很多网站沦为“僵尸网站”。有的网站只是具备信息发布功能,只起到宣传和推介文化馆工作职能的作用,在数字资源开发、远程辅导、信息资源共享互惠方面还远未发挥作用,更有的网站功能单一,信息滞后,数据更新较慢,没有开发微信公众号或app。这样的网站怎么能够吸引群众?更别提说什么延展阵地服务了。

    2. 信息化能力差异较大

    由于区域发展水平和重视程度不一,各区县文化馆的信息化能力差异也很大。有些文化馆没有信息化处理能力,许多数据还以纸质材料的形式存在于档案中,更谈不上数据开放和提供数据服务。而按照行政建制条块分割、多元分散的结构模式,各区县文化馆只对自己的上级负责,都建有自己独立的独立网站,甚至有的连网站都没有,有网站的也只是采集和宣传自己的文化信息资源,不重视纵横结合,共享共建,协调发展,共享服务还处于分散阶段。

    3.网络信息基础设施薄弱,网速太慢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很多群众已经习惯于从网络上获取信息资源,享受文化服务。而在网上信息查询中,群众最关心的是资源是否丰富实用,网络速度怎样。北京市很多文化馆网上虽然也有不少资料,但网速很慢,很多链接都打不开,视频资源信息数量少且简短,甚至形同虚设,尽管目前网络传输带宽在不断扩展,但这种提高对逐渐增多的网络用户来说是微不足道的。网络速度已经成为制约文化馆网上信息服务的瓶颈,迫切需要解决。

4.信息资源建设远远落后于同行

    北京作为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居民文化素质较高,对文化服务的需求也比较旺盛。按理,北京市各区县文化馆各方面的建设应该走在全国的前列,遗憾的是,很多文化馆阵地辅导和演出虽然搞得红红火火,但线上辅导、线下体验还远远谈不上。部分区县文化馆连网站都没有,即使有网站数字资源也非常有限,数字文化馆的建设更是远远落后于先进地区。当前,北京市各区县文化馆的数字文化资源主要体现在群众文化活动、舞台艺术、非遗保护、政府信息、公益讲座资源等等方面。影视资源、地方文献资源、特色资源、书画摄影资源等极其有限,而这些数字资源中,多以文字、照片推送为主,视频资源、在线学习课程相对较少甚至没有,大部分文化馆都没有自建或购买的文化资源数据库。数据库资源有限,不利于群众学习,这与北京市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群众需求的旺盛极不相称。  

 5.缺乏共享共建信息资源

    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很多省市都启动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建设,充分利用现代高新技术手段,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积淀的优秀文化资源以及贴近大众生活的现代社会文化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工处理与整合,建成互联网上的中华文化信息中心和网络中心,北京市也建成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服务平台,推出大量包括影视、讲座、戏曲、农业等等方面的信息资源,此外还有不少精品文化数据库和大量的电子资源,这对喜欢通过视频来掌握知识的群众来说是个非常好的学习平台,但它更多的是结合图书馆的业务而推出的信息平台,与文化馆的服务还有所不同。目前北京市还没有一个集合各馆资源的数字文化馆联盟,还没有实现真正的公共文化资源共建共享。

   二、区域文化馆数字资源共享共建的意义

1.信息时代,文化馆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信息时代,群众个性化、多样化、层次化的公共文化需求必然对公共文化服务信息的全面性、及时性、生动性和细致性提出了前所未有的高标准要求。而与此同时的是,很多文化馆还囿于传统的服务模式,缺乏应变,再加上其他社会文化机构以及网络信息服务的挑战,文化馆的发展空间不断受到挤压,文化馆“边缘化”和被取而代之的风险正在加剧。如果不改变传统的服务模式,文化馆的公众认知度会越来越低。对此,文化馆应该顺应信息时代群众需求变化,主动作为,利用互联网的在线服务以及云计算、大数据、云平台等技术手段,从供给和需求两端发力,对文化资源进行挖掘和整合,为群众提供更为便捷周到贴心的服务,才能保证文化馆事业的正常有序开展。

2.  打破信息孤岛,增强区域文化凝聚力

2012年,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的通知》中提到了“促进共建共享,完善运行管理机制与财政保障机制”,文化部《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十二五”规划纲要》中也提到:加快资源数据标准化研发过程,促进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与共享共建,进一步加强整合力度,丰富资源总量。可见,文化信息资源的融合共享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北京各区县地缘相近,文化同源,挖掘北京市优秀文化信息资源,打造北京市文化馆信息共享平台,一可以互通各区县有无,实现多种资源互补,避免资源的重复建设,有助于信息资源的自由流通和广泛共享。二可以打破各区县文化馆之间各自为政,信息资源协同度低的文化壁垒,缩小信息鸿沟。三,通过有效协调和整合各区县文化信息资源,集中展示区域资源魅力,强化传播,形成合力,扩大影响,提高整体竞争力,从而改变文化馆公众认知度低的局面,更加有力推动区域经济文化一体化的发展,增强区域文化凝聚力。

3.方便用户,有效提升文化馆服务效能

将各区县文化馆分散无序、相对独立的数字资源,通过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最新信息技术与文化馆职能深度融合,打造北京市城市文化生活指南,囊括北京市各区县文化馆的优秀文化资源,构建区域文化馆数字化信息联盟,为用户提供便捷的一站式、一体化的信息服务,用户通过一个界面或入口就可以饱览全市所有重要的公共文化信息,包括电影、演艺、文博、艺术培训、各种赛事、各类免费票、低价票福利等,非常方便快捷,如此不仅可以有效提升文化馆服务效能,达到公共文化服务内容对受众体的最大覆盖。

三、区域文化馆信息资源共享共建思路

1.统筹规划,加强部门合作

区域文化馆信息平台建设,是一项系统化的、复杂的信息化工程,需要有关部门牵头,同时它还涉及到多个部门和很多费用,需要各机构密切合作。对此,首先应寻求政策上面的支持,对各区县文化馆展开资源整合意愿调查和群众需求调查,了解各馆对资源平台建设的意见以及群众的需求。其次,积极申请经费保障,积极吸收社会资金。为了有效整合资源,必须成立跨部门协调小组,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管理,明确各有关部门的职责分工,不断完善沟通协调机制。

 2.深入挖掘,加大信息采集力度

鉴于目前北京市各文化馆数字资源缺乏的特点,应该加大信息资源的采集和制作力度,将群众文化活动、阵地演出、舞台艺术、非遗保护、文化讲座、艺术创作、影视资源、地方文献资源、书画摄影资源、人力资源等等进行数字化,同时挖掘各馆的特色资源和文化活动品牌,打造“一馆一品的特色资源库或文化活动品牌。推出一大批能代表北京特色、具有京味儿文化的数字资源,将共享共建平台建设成为一个集文化信息发布、文化资讯查询、远程和在线课程学习为一体的百姓网上文化家园。

区域文化馆信息资源的共享共建不是简单地收罗和展示各区县的文化资源,而是对其进行深入挖掘、类聚和重组,实现公共数字文化资源的有效增值。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资源为例,北京市各区县都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中有重合、有交叉,对此,要对其进行深度挖掘并归纳、总结,开发具有北京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多媒体信息资源库,集中展示北京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对于信息资源,按照统一的标准进行数字化加工和处理,然后进行整合、推送,使用户能够无障碍地获取和利用数字资源和文化服务。

3.加强区域联动,推动大数据平台建设

现有的文化馆网站主要是基于web1.0技术,网站提供的内容一般是文化馆工作人员进行编辑处理后推送的,用户只能单向阅读网站内容,其核心只是信息发布,而信息时代,群众需要参与网上活动,要求互动,能够发声,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出现,可以为群众带来全新的交互体验。目前,外省市很多文化馆已经采用360度全景和三维虚拟技术相结合,将阵地、环境、活动、展览、演出、培训及教学等各项服务内容移植到互联网,用户在家里轻点鼠标,就可以身临其境般体验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生活,从而打破了传统网站的平面显示、静态展现。基于大数据平台建设,可以将全市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以及一些纪念馆等进行数据采集和上图,并实现场馆漫游,用户可以漫游体验或了解、查询本市所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并提供场馆预约服务、票据查询、抢票、投票等服务,推进基层综合文化服务和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区域联动。

4.大力开发慕课等课程,推动全民艺术普及

近年来,以慕课为代表的新型在线教育模式,因其开放性、交互性、不受时空人数限制,只为增强知识传播的特点备受人们的关注和青睐,用户只需一台电脑和网络联接即可享受一流的课程。然而,慕课的特点是大规模的网络开放,不是单个一两门课程。要开发具有艺术门类齐全的大规模的慕课,单靠个别文化馆的一己之力很难达到,需要调动全市文化资源,充分挖掘全市的艺术名家、名优教师、专家队伍、民间工艺大师等。在认真调研公众文化需求的基础上,由全市艺术慕课开发小组或各区县文化馆合作开发,充分利用北京艺术人才丰富,艺术门类齐全、艺术资源丰富的资源优势,分批打造一批群众喜爱的名家名师讲授的声乐、作词作曲、合唱、指挥、舞蹈、器乐、美术、书法、摄影、戏曲等等高水准的艺术慕课课程。除了慕课之外,还可以以微课、公开课等等形式,推动全民艺术普及工程,让更多的人共享改革开放成果。

5.构建总分馆制,有效整合区域资源

    鉴于目前各个文化馆条块管理机制,各个文化馆之间业务交叉和往来不多,大家都单打独斗,各自为政的特点,以市群艺馆作为中心和枢纽,各区县文化馆为总馆,乡镇(街道)文化站为分馆,村(社区)文化活动室为网格服务点,构建从上到下的一体化、一站式运行的全市文化馆信息共享服务平台,每一个层级既是信息的提供者,同时又是信息的使用者,这样可以避免每个实体文化馆重复建设“数字文化馆”的现象,从而有效实现全市艺术资源的整合共享,使文化馆的管理更为规范和科学。

总之,文化馆信息共享服务平台,将改变公共文化服务单方面供给和单打独斗的模式,转变为群众互动参与,群众可以在平台上对课程信息、文化内容等进行评价和反馈,或下载移动APP,在线预订文化服务,进行自助点餐、发起众筹等。总之,应用各种技术手段,通过聚众聚智、相互借力,全面实现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可以让群众共享改革开放成果,从而推动全民艺术普及和文化艺术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蒋君卉.大数据时代下数字化文化馆建设漫谈[J].大众文艺,20142312-13. 
  [2]黄颖锋.浅谈新形势下如何加强文化馆建设[J].丝绸之路,201120117-118. 
  [3]洪文伟.浅谈新时期的文化馆建设问题[J].大众文艺,201214198.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