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太平鼓的制作
太平鼓是一种有柄的单面鼓,鼓呈桃形或团扇形,鼓面宽30厘米左右,用双层高丽纸或厚白纸粘合而成,上绘有花草、人物等彩绘图案。鼓柄下端缀有麻花条状大小铁环13枚,层层相扣。鼓框缀以彩球为饰.太平鼓鼓鞭为扁竹片制成,约一指宽,下缀红绸或红色毛线织物。伴奏民族乐器有二胡、笛子、唢呐、三弦等。
2、太平鼓的表演形式
苏三四村太平鼓是以太平鼓为道具的舞蹈。表演时,左手持柄举鼓,上下左右摇动,右手持鼓鞭敲击鼓面。击法有打、抽、扣、按、抖等,同时摇晃震动铁环作响。苏三四村太平鼓可以边打边唱,也可间打间唱,鼓点和舞蹈相呼应变化。老人任又清说:“太平鼓打得好与否,要看身体姿态和鼓点的有机结合,流畅的击打和灵活多样的脚步变化可以使表演如行云流水般自然、和谐、韵味十足。”过去,苏三四村太平鼓第二、三代传承表演者均为男子,他们的动作特征是 “铿锵有力”,“韧性十足”。之后,女子参与到学习和表演太平鼓的行列,她们的动作就具有“韵律灵动”、“扭颤多变”的特点了。
太平鼓的击打形式丰富多彩,可以是单人独打,也可以是双人、多人和集体表演。单人击打表演时,鼓点节奏复杂多变,短促清晰,仿佛落入银盘的豆子清脆干净。多人击打时,众鼓配合脚下步伐,参差错落,火爆热烈。除了掌控节奏外,表演艺人还需运用其他技巧,手中的鼓随舞者时而抛起,时而旋转,时而置于胸前,时而环绕左右。
3、太平鼓唱词
据老人们说,苏三四村太平鼓百年历史中,一直以来歌词都沿用一个版本,即《孟姜女哭长城 • 十二月歌》。这也许是因为此歌调对历史的阐述和当地民众的心里有吻合共鸣之处,每每人们敲打太平鼓就会唱出同样的内容:
正月里来苣草花那个萌芽出土,有小孩跑竹马喜笑颜开。
二月来大洋花那个朝阳开放,王志明放风筝有影无踪。
三月里来桃杏花红似火嗨,有刘备和关张结拜弟兄。
四月里来黄瓜花半份銮驾呀,孟姜女寻夫哭倒长城。
五月里来麦子花那个磨成了白面,那孔夫子那个李老君指向乾坤。
六月里来花开那个绿叶相衬,那个小丁郎那个扛雨伞寻找它的父亲。
七月里来枚薯花那个碾成细米,有杜康那个座高酒醉倒了刘玲。
八月里来荞麦花那个铃铛相衬,又白袍那个和敬德跨海东征。
九月里来黄瓜花那个严霜打死小唐王游地狱一十八层。
十月里来松树花那个冬夏常青,韩湘子提花篮三度临英。
十一月里来大雪花那个飘落地上,吕蒙正那个住寒窖冷冷清清。
十二月里来灯草花那个家家长上,宋太祖那个送京娘千里同行。
可见,太平鼓的唱词质朴,所述内容多为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易于百姓接受和传唱。而且,由于早期的太平鼓唱词以《孟姜女哭长城》为基调,悲切的音乐和歌词结合,抒发了当时生活与底层的劳动人民最生活艰辛的倾诉之情。这也是太平鼓在民间广为流传的原因之一——容易使观众产生共鸣。
解放后,苏三四村有太平鼓艺人把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事儿编成新词,用“九腔十八调”的老鼓老调唱出来,受到广泛欢迎。
现在,太平鼓唱词作为民间文学的一部分,值得发掘和改善,使之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审美欣赏意识的变化而变化,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既能登上大雅之堂,又能流传于乡间庭院;既有形式质朴的传统魅力,又有新鲜灵动的现代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