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三四村隶属海淀区苏家坨镇,关于太平鼓的渊源,据苏三四村太平鼓传承老人说,太平鼓产生于唐初。唐太宗李世民带兵东征高句丽,为祭奠阵亡将士,举行仪式,打起太平鼓,至今仍有《唐二主征东》太平鼓鼓词留存于世。考古学家还从唐代墓穴出土的文物中发现了一种类似今天的太平鼓的实物。 《晋书》记载“乐人舞鼙鼓”鼙鼓即称革卑鼓。可见,晋时此种鼓就已形成了一种舞蹈,被称为“革卑舞”。在《燕京今古琐闻录》一书中也记载了革卑鼓舞、团扇舞的传说,与今之太平鼓有一定渊源。
据民间音乐家杨荫浏先生编着的《中国古代音乐史稿》第三十一章,《歌舞音乐》中明确记载:“宋元以来,由原始的“秧歌”已发展成为多种多样的民间歌舞形式。“秧歌”即为太平鼓的演变形式。
太平鼓从明代开始流行于北京,民间称为“猎鼓”。刘侗、于奕正在《帝京景物略》载:“童子挝鼓,傍夕向晓,曰太平鼓”,这种日夜玩鼓的情形正是明代经济繁荣时期民众生活的生动写照。
清代宫廷中旧历除夕要击打太平鼓,取其“太平”之意,所以北京也称太平鼓为“迎年鼓”。 苏三四村太平鼓流行于清代末期,在每年的腊月和正月最为活跃,在当地的岁时民俗活动中很吸引人。 清代杨宾《柳边记略》载:“以铃(腰铃)系臀后,摇之作声,而手击鼓,鼓以单牛皮冒铁圈,有环数十枚在柄,且击且摇,其声索索然。” 清代李声振《百戏竹枝词》载,北京郊区流行打太平鼓:“太平鼓,形圆平,覆以高丽纸,下垂十余铁环,击之则环声相应,曲名《太平年》,农人元夜之乐也。”清人何耳《燕台竹枝词》也载有:“铁环振响鼓蓬蓬,跳舞成群岁渐终。见说太平都有象,衢歌声与壤歌同。”
百姓们击打太平鼓更是对太平盛世国泰民安的期盼。打太平鼓不仅可以烘托节日气氛,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折射出苏家坨镇苏三四村地区的节庆习俗。